——湖南高质量发展怎么看怎么干之二
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的讲话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云梦 刘文韬 胡宇芬 王铭俊
调研主题
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湖南正在奋力建设由“四大实验室”“四个重大科学装置”组成的“4 4科创工程”。瞄准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岳麓山实验室是其中的“桥头堡”,确保实验室年底交付入驻,写进了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
重任在肩的岳麓山实验室有着怎样的远大理想?新建实验室项目开工1年多来,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从长计议,办好实验室要解决哪些难题?这些都事关国家种业安全,事关湖南高能级创新平台的新突破。
调研样本
1. 如何尽湖南所能、解国家所需——
聚焦农业“芯片” 擘画世界一流
6月中旬,记者来到岳麓山实验室农大农科院片区(集聚区)新建项目工地,只见17栋大楼拔地而起,工人们正在抓紧施工。
戴着安全帽,记者跟随该片区项目建设指挥部指挥长、湖南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刘铁兵穿行在工地。“每栋大楼都有不同的功能,省里要求今年6月底封顶,年底前完成内部装修,实现首批科研团队入驻,应该没问题。”他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记者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是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省农科院的教学科研基地试验田,在省委、省政府的擘画下,如今成为了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所在地。
火热的建设现场,规划中的实验室大门处,10多块展板清晰展示着这家瞄准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目标的种业实验室的未来模样。
它以长沙为“核”,建设有集聚区等4个片区,基础科学、种源创新等5个研究部将开展战略性、前沿性、基础性研究,筑牢一流实验室的“底盘”。
它建有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种质资源数据库等9个公共创新平台,为各参与单位提供平台条件支撑和技术服务,为国家建造一艘具备承载50万份种质资源保存能力的“生命方舟”。
水稻、蔬菜、玉米、微生物等15大品种创新中心,既涵盖湖南特色优势种业,又通盘考虑国家重大需求,为打好种业翻身仗作出湖南贡献。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我国在种质资源的收集上、育种技术的更新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作为农业大省和农业科技强省,此举是湖南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生动实践,是构建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下的湖南模式。”湖南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尹文辉参与了岳麓山实验室创建的全过程,他向记者感慨道,财政底子并不丰厚的湖南,拿出100亿元建设岳麓山实验室,是史无前例的大手笔,没有省委、省政府的果断决策和坚定态度,是办不到的。
为勠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南擘画的“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湖南该从何处破题?
省委、省政府在充分调研后决定,结合湖南所能、国家所需,扛起振兴民族种业的大旗,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岳麓山实验室。
湖南在农业方面的优势很明显——
有8位农业院士,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第二;有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优势突出;有隆平高科等一批规模种业企业,产业基础雄厚;有丰富的种质资源,水稻、辣椒等种质资源库全国排名靠前;还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良种的天然筛选场……
“尽湖南所能,解国家所需”,这也是此次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心声。
在岳麓山实验室隆平片区,记者见识了现代育种的魔力。
走进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博士李乐将盛装水稻dna样品的孔板放入高通量基因分型系统,系统在自动化检测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他介绍,升级后的高通量基因检测系统一次可检测超过上万个样本,效率是过去的100倍。
通过该技术,袁隆平院士团队攻克了超级稻的核心亲本在白叶枯和稻瘟病方面的抗性问题,改良后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既抗病,又保留了高产等原有优良特性。
“如果用传统育种方式,改良过程至少需要8到10年。通过分子育种技术,只用了2年9个月。”李乐也坦言,分子育种已经发展30多年,但我国采用分子育种的作物还不到5%。
中国工程院院士、岳麓山实验室主任邹学校告诉记者,目前我国除主流作物水稻、玉米、小麦外,其他作物基本还停留在常规育种的“2.5”时代,而发达国家早已迈进“常规育种 现代生物技术育种 信息化育种”的4.0时代。
他说:“发挥优势、缩小差距就是我们的动力。只要按照既定的目标走下去,我们充满信心,岳麓山实验室肯定会成为世界一流的种业实验室。”
2. 如何解决资金和人才引进难题——
创新体制机制 瞄准世界一流
6月中旬,当记者来到位于长沙城南的岳麓山实验室林大林科院片区,看到的同样是一派火热的建设场景。
“林业科技创新共性平台即将交付使用,7栋新建的林草品种创制中心实验楼主体已经封顶,预计今年年底可入驻运行。”该片区建设指挥长、湖南省国有林和种苗站二级巡视员欧阳叙回介绍,这里的功能定位为木本油料和特色林木育种与利用创新区。
岳麓山实验室有多“高大上”?包括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科院、湖南省林科院在内,与种业相关的8个主要科研院校和机构都被囊括其中。
实验室的总体定位为国家生物育种科学研究高地、国家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高地、国家重大战略品种培育高地、国家高水平种业创新人才聚集高地,面向动物、植物、微生物3大种业,建设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种业实验室,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贡献湖南力量。
为了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一开始,岳麓山实验室也想“抄作业”。
“没有任何‘作业’可抄。”尹文辉回忆,当时全国各地都在摸索。经过充分论证,一个覆盖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前端基础研究、中端品种创制、末端生产转化的全流程、体系化布局,成为岳麓山实验室建设的最大特点。
然而建设之路上,一个又一个问题冒了出来。
要完成如此规模的科研任务,必须有2000人以上的团队,人从哪里来?
建科研大楼,钱从哪里来?
科研人员要全身心投入研究,他们的后顾之忧如何解决?编制有没有?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正是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探索发力,岳麓山实验室打出了“优质资源整合升级牌”,走上了一条与国内其他农业实验室不一样的新路。
良好的科研环境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省委、省政府下定决心,在农大农科院片区新建41.7万平方米、在省林科院新建7.8万平方米科研大楼。
近40亿元的基建投入,对湖南来说无疑是个巨大挑战。一个创新性的提议很快被采纳:变更一部分教学科研试验田土地性质,进入流通市场,换来建设资金。但在具体实施中也遇到一些难题,有的地块变现很顺利,而有的地块难找买主。这些建设中的难题,正在通过高位推动不断完善解决。
人员又是一个大问题,世界一流科研成果还得要靠世界一流科研人才来实现。刘铁兵邀记者算一笔账:“一支2000人的科研团队,一年要花多少钱?”
这笔账,湖南算了很多遍。最终,“开放的协同创新模式”出台了。
“开放”,是人员的开放。8个建设单位的部分人员将成建制转入实验室,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单位,薪酬由原单位发放,成果既归属于岳麓山实验室,又归属于原单位。
“协同”,是人员和科研项目的重构。人员的转移并不是简单物理空间的挪移,来自不同单位的科研人员将按项目制进行团队重组,针对具体问题展开新型协同攻关。
让科研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既定的框架下,自主进行科学研究,自主使用科研经费,也成为共识。
“林业和其他行业的不同点在于,研究周期长,眼前收益不高,科研人员对于稳定性的要求更加迫切。”湖南省林科院院长黄忠良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确实,“编制”对于引进高水平人才,是个绕不过的话题。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岳麓山实验室正考虑建议启用编制池,解决高水平人才安置问题。设置一定数量的编制,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急缺专业技术人才开“绿灯”,编制单位出现空编的,立即将编制收回编制池,循环利用,以此来破解“无编可用”与“有编不用”的结构性矛盾。
3. 如何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8位院士领衔 冲击世界一流
6月21日,湖南宾馆一号楼芙蓉厅里群星荟萃,包括湖南8位农业院士在内的19位院士成为岳麓山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他们将成立或指导成立pi(主要研究者)团队,点亮民族种业振兴的希望之光。
“3到5年,能建好吧?”曾记得,建设之初,人们迫切地发问。
“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用1到2年时间完成场地建设,3年人才和设备全部到位全速运转。”铿锵的回答声犹在耳边。
确保岳麓山实验室今年底交付入驻,写进了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
6月29日,首个新建项目奠基15个月后,岳麓山实验室项目新建建筑全面封顶。走在农大农科院片区,种质资源大楼、成果转化中心及21层的产业服务中心占据中心位置,每套24平方米、总计600套的人才公寓也正“虚位以待”。
往大楼里边走,装修师傅正在忙碌。已经完成的样板间,以80平方米左右的标准实验室为主,大透明玻璃更显敞亮,重要的通风柜采用智控技术,方便在手机上远程控制。与记者同行的实验人员不无得意地说:“舒适,安全。”
有一流的场地,也要有一流的设施。目前,各个片区正抓紧编制设备需求清单。耗资5个亿,全球领先、全国最好的科研装备将在这里一同欢迎拥有顶尖才干的主人。
人才引进也在加速。去年,湖南农业大学启动与7个海外团队的对接,今年已发出求贤令,引进100名博士。
边建设边科研,时不我待。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岳麓山实验室一大批关乎国计民生的科研攻关正在提速。
镉超标严重阻碍农业产业发展,湖南已找到多个技术创新路线,有望在2025年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是重要的战略后备耕地。一批科研工作者由湖南走向全国,发起攻关。今年,1个耐盐杂交稻新品种进入试验,他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培育出10到15个新品种,推广种植1亿亩,平均亩产达300公斤。
省林科院国家油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库已收集2500多份油茶种质资源,科研人员正在山野间为我国油茶种质来源最广、类别最多的资源库而忙碌着。
……
采访中,邹学校还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湖南的8位农业院士都是本土自主培养,长期在一线深耕,科研成果转化也是全国一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就在湖南师范大学从事鱼类远缘杂交研究多年,目前又育出了多种优良鱼类。他告诉记者,国内“有种无业、有业无种”的现状亟待改变,这就需要国家长期扶持。非常期待岳麓山实验室瞄准种业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多做“从0到1”的创新工作,创制更多的良种;以种业为龙头,做好良种良养良销工作,做大民族种业。
久久为功的种业,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更需要抱团协作、集团冲锋,以培育出更多更优的品种,保障国家的种业安全。从世界著名的“硅谷”到中国武汉“光谷”,无不诠释一个成功密码——现代高新技术的突破与产业化发展,需要专业整合、产业融合、人才聚合、金融撮合。对不断向“从0到1”的原创性、颠覆性成果发起冲击的岳麓山实验室来说,更是如此。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我们有理由相信,有8位院士领衔担纲,岳麓山实验室一定能成为世界瞩目的“种谷”。
湖南,这个水稻种子的故乡,在岳麓山实验室的牵引下,正迎来新的出发。
调研启示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源动力
湖南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周建元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创新就是第一生产力的源动力,科技进步与突破从来都是依靠创新推动。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高质量发展最坚强的支撑。
短短2年时间,湖南克服诸多困难,以“省之大计”服务“国之大者”的担当,大视野谋划、大格局布局、大手笔建设岳麓山实验室,致力于打造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引领全球种业创新,构建种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如今新建建筑全部封顶,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正坚定地朝着目标努力,开创了湖南科技创新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为什么能形成如此大好的局面?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是关键。省领导密集调度、精准支持;省科技厅会同省市相关部门和参建单位狠抓贯彻落实,特别是在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集聚、整合和配置上,坚定地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平台超常规建设。
不同于传统科研机构,岳麓山实验室是一种新型创新主体,在用人、管理、运行、考核等方面将打破传统科研体制机制束缚,让科研更为高效,让成果转化更加便捷。实验室将打破人与实验室之间固有的联系,营造人才自由流动的环境,包括引入“揭榜挂帅”等方式,吸引力量聚焦国家战略、科技前沿和市场亟需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形成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实现有效转化,以开放性赢得创造性。下一步还将积极探索协同共建、统筹布局、开放共享、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改革举措。
以岳麓山实验室为代表的“4 4科创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着力构建的高端引领的创新平台体系,是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四梁八柱”。岳麓山实验室探索形成的经验和思考,为顺利推进“4 4科创工程”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一审:谢振华 二审:卢小伟 三审:文杰)